一個寫的斷斷續續,寫到現在還沒寫完的故事,哈哈哈!真的都快成Just a name of story了。
《那年》
那年,正是民主激情的一年,也是正值她青春年華什麼都新鮮什麼都無畏的一年,熱情的消與退總是像海浪襲灘一般,來又去,去又來。
大學初畢沒幾年的黃金時代,台灣景氣正好但也開始要下坡的時代。
Anty Cafe 那年生意很不錯啊,現炒的中式簡餐搭上西式咖啡,正是那段期間蠻熱門的方式。
更何況老闆手藝真不賴,飯後再來杯現場吧台拿手的虹吸咖啡,真是個好地方。
當年的她,是個計時外場,在上班後的時間打打工。
當年的他,是個後場助廚,剛退伍不久的半熟男生。
全文→ Just a name 02
《抽屜》
她最近看到一個流行的理論,叫抽屜理論,一個在告訴女人們尤其是上班族如何排除壓力、快樂生活的方式,讓人把不同角色,放進不同抽屜。
其實在她看來,人的腦子,哦不,應該說是記憶,更像一個個抽屜,分門別類,貼上標籤,上頭的備註總是人名,不然就是時間。
每一個抽屜都有一把鎖,但是能常常想起的就是根本沒在上鎖,而有些就上了一層又一層的鎖,而有些鎖早已遺失,想打也打不開了。
全文→ Just a name 01
《楔子》
「 試試看 Kamber 這個名字吧?」
想了想,男孩想要一個好唸好聽又不是那麼菜市場的英文名,於是她突然想起這個名字。
Just a name…..
她淡淡的笑了,曾經讓她像被針扎得很痛的名字,現在她很輕易的給了眼前的男生。
男生很年輕,也許還不滿20呢,爽朗的笑臉,淺淺的酒窩,很舒服的氣息。
不知怎地想給他這個名字,他們也還不熟,就是個美髮院的客人及員工關係。
全文→Just a nam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