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寫類似這樣議題的文,已經很久。
這世界從來不缺惡意、不缺污辱、不缺歧視、不缺各式各樣因為不了解所以毀滅性的攻擊言論,甚至是教養上的錯誤示範。
親愛的你,不管哪個你,哪裡的你,依然恐同或憤同嗎?覺得性別上不同的氣質、特徵,不如常規的戀愛模式,就是病態嗎?
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yschiatric Association,APA),在1970年已經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中刪除,以自我矛盾性向(ego-dystonic sexual orientation)作為取代,到了1987年,直接從心理病的項目除名,因為同性戀,甚至多元性別,都不是病,就是一個身心自我認知跟天生的傾向不同,如此而已。
至今還是有很多傳統思維及反應行為,不停的壓迫著這些所謂不一樣的人們,男孩不準哭、你是娘娘腔,女孩要端莊,不要太強勢……
台灣近年來,持續進化很多,就跟自由、民主的現在需要經過很多先烈跟前輩走過漫長的荊棘路才得來是一樣的,1986年祁家威先生請求與伴侶公證結婚遭拒,因此開啟了同志平權運動。經過30年漫長努力,2017年才通過釋憲,2018年的全國公投,再到2019年的同婚合法,這一路多麼的不容易。
為什麼,這麼多人要經過這麼長久的努力跟心力交瘁,承受從未消失的攻擊與詆毀,葉永誌的媽媽為何要不屈不撓的拼博奔走,難道只為了她永遠再也見不到的心肝寶貝而已?
他們要的只是一個公平、正義的體制,包容、自由及尊重的社會。
很多文章提過以下這段經典名言→電影《剪刀手愛德華》:「我愛你,不是因為你是誰,而是我在你面前可以是誰。(I love you not for who you are, but for who I am with you.)」→莓子認為完全適用於各種人際關係及親情關係。
其實就是這樣簡單啊!(但要得到這樣簡單的愛與理解又是多麼的不簡單)
尊重就是,你可以不喜歡,但不用批評別人的喜歡。
尊重就是,你可以不認同,但不要侮辱別人的認同。
尊重就是,你可以不同意,但無權干涉他人的決定。
時常聽到,恐同的言詞中,恐嚇的話語甚多,諸如「你們這樣我怎麼教小孩啊」、「小心這些,小孩有樣學樣學壞或變怪喔」…此類的,其實很好笑,該怎麼教就怎麼教啊,正確的觀念要有就對了,這樣就不會教,表示你根本不會教也不懂教。
莓子年輕時也有過一任男友,就是帶有陰柔氣質及變女裝的癖好,但我還是個直到一點蕾絲都沒有的異性戀,莓子同時也是個骨灰級的腐女(國中時期就看同人漫啦),我就愛顏值高劇情好的BL作品(小說、漫畫及戲劇),但我依舊是個一輩子只跟男人愛得死去活來過的異性戀!我也沒變成女同志啊,不會是就不會是!
我們的社會還能再更進步的,更有同理心,更有包容力的,只要這一切都是良善、不傷害他人的,「尊重」就是一切的開始,拿掉謾罵、歧視、情緒化及傷害的言詞待人開始,從心開始,從身教開始,從教育我們的下一代開始。